回顧 2020 年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以下稱本中心)首度與印度合作夥伴學校吉特卡拉大學 (Chitkara University) 共同舉辦一場別具創意的「資料、計算與網路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alytics and Networking, ICAN’2020)。此會議首創同一會議分兩地、兩時段舉辦,堪稱一大創舉,對於臺印雙邊學術交流亦帶來非常大的迴響!在臺灣的會議,共有來自全球 6 個不同國家包含臺灣、美國、印度、印尼、越南以及孟加拉等 124 人參與。這場臺印兩地雙邊國際會議共發表了 79 篇論文,其中 2 月 7、8 日在中正大學發表 40 篇,其餘 39 篇則在 2 月14、15 日於印度當地發表。此外,會議亦獲得 IEEE 技術支援,由 IEEE 刊登論文集。
ICAN′2020 會議除了由本中心與印度吉特卡拉大學主辦,更結合了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及雲林科技大學智慧辨識產業服務研究中心協辦。會議展場中亦有規劃前瞻產業論壇,分別有來自知名的世界大廠包含微軟、亞馬遜、Oracle、Terasoft (Matlab) 以及 Open AI Fab 等共同參與。議題主要聚焦於「發揮臺灣在終端人工智慧 (Edge AI) 的優勢」、「因應國家新南向政策」,在探討 5G 及人工智慧物聯網 (AIoT) 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擁有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世界級 IC 產業的臺灣,與擁有 Tata、Wipro、Infosys 等世界級軟體產業的印度,如何發揮所長創造 Edge AI 的國際優勢。此次會議,成功串連產官學研之交流,更帶動臺印雙邊產學合作新契機!
圖 1:ICAN′2020 國際會開幕
圖 2:ICAN′2020 與會貴賓
然而,就在緊鑼密鼓安排雙邊人員組團實地跨國參加雙邊會議之際,全球各國爆發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依稀還記得,2 月初,接獲印方的大學研發長 Rajnish Sharma 來電告知,他們的學校已經不准師生出國。這是當時第一次開始感受到疫情的嚴重,未料時隔一年多,如今在印度的疫情更加嚴峻!
【防疫無國界】倡議活動
就在今年 4 月,WhatsApp 上傳了這麼一段訊息 “The situation is grim. My family and I are all afflicted by the virus. Please keep us in our prayers!”,這是和我們多年合作密切的印度友校教授訊息回覆,讓人為之鼻酸以及擔心。印度人,那曾經的樂觀,現在似乎看不到也聽不見。“Please keep safe and healthy, We have you in our prayers!” 希望我們的回覆,能提供我們的印度朋友一點點安慰。五月初,在印度第二波疫情迅速蔓延之際,本中心秉持救人如救火的精神,全力投入【防疫無國界】的倡議。臺灣駐印度代表處以及科技部駐印度科技組全力支持本中心的倡議,成為我們強大的後盾力量,促使我們為印度朋友付出一己之力。倡議活動號召臺灣協會加入,已多達30個協會與本中心同心協力為印度夥伴提供協助。同時,亦有 30 家私人企業加入聯盟,一同參與本中心的倡議活動,希冀藉此棉薄之力,能拋磚引玉,締結友誼之情。
不受疫情阻撓的「印度專家」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雖然我們無法踏上印度的國土,印度朋友們也未能來臺與我們交流,但是雙邊的聯繫從未間斷。每月固定的線上演講 (Monthly Webinar),WhatsApp 上即時的更新最新狀況,皆顯示心連心的決心,不會屈服於疫情的肆虐。這段艱困的時間裡,本中心依然創造了許多佳績,包含與南印度著名大學 SRM University 合作開發【智慧防疫系統】、與印度理工學院羅巴爾共同舉辦人工智慧與水利工程線上研討會、與 Alliance 大學共同舉辦機器學習自動化開放程式碼培訓會議、參與亞洲最大科技會議 Bangalore Tech Summit (BTS)’2020 說明臺灣在智慧城市發展上的傑出成果、參與印度卡內基 (Carnegie India) 與印度廠商一起討論臺灣與印度在人工智慧科技布局上的異同、參與印度 RKGIT 大學創辦國際期刊 Navachar Journal 並且擔任該期刊的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 等等。期間,本中心參與印度各界的合作以及討論會議至少 30 場,因而深受印度媒體青睞獲得國際新聞報導超過 100 次。由此可見,本中心不遺餘力建立起臺灣在印度的影響力。最新一期的今周刊(2021 年 5 月)亦特別報導本中心,將中正大學譽為【印度專家】。
圖 3:臺印 AI 中心獲邀於亞洲最大科技會議 BTS’2020、印度卡內基會議、RKGIT 創新國際期刊等各種活動致詞、演講等。
跨部會平台下的科研合作
2020 年 6 月全球疫情爆發之際,本中心在科技部駐印度科技組以及教育部教育組的引薦下,與南印度的 SRM 大學開啟合作關係。科技組王金燦組長、SRM 臺灣教育中心蔡翎芸主任同赴中正大學與本中心人員洽談如何與 SRM 大學合作。2020 年 7 月 17 日臺印雙方第一次舉辦啟動會議時,SRM 國際長 Dr. Kartar Singh、資工系系主任 Dr. G. Vadivu 以及幾位 SRM 附屬醫院的護理長等人一同參與,並且很快達成共識。SRM 大學成立團隊,與本中心團隊,共同開發智慧防疫系統。SRM 的團隊分為四組,分別進行人臉辨識、社交網路分析、終端 AI 實現以及口罩辨識。本中心的團隊有六位中正大學資工系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的研究生負責共同開發。雙方七月底簽署合作意願書,並且成立 WhatsApp 群組,密切合作。歷經 8 個多月後,系統開發完成,並且於 2021 年 3 月 24 日舉行成果發表以及新聞記者會。會後,臺灣與印度的媒體均有報導此項深具意義的合作案。在記者會的意見交流過程中,兩校長官均期待此系統能商業化,並且為產學合作創造新的契機。智慧防疫系統,可在校園及私人場所(如醫院等),進行嚴格的實聯制,亦即所有進出人員均用職員証或人臉辨識的方式登記。同時因為系統還有熱像儀體溫感測,所以本系統可同步支援全無接觸的體溫感測與身分實聯制。
圖 4:臺印 AI 中心與南印度 SRM 大學合作開發【智慧防疫系統】
與印度科技大廠以球會友孕育人才
板球 (Cricket) 乃印度人之國球!印度板球球員堪稱比電影明星受到更熱烈的喜愛。自去年 12 月開始,本中心積極與印度兩大廠接洽,包含塔塔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aiwan),以及馬興達科技公司 (Tech Mahindra) 臺灣分公司。兩家廠商的董事長,親自來中正大學參訪了解本中心的業務以及中正大學的研究成果。塔塔董事長 Karthigeyan Sethumadhavan 來訪時,聽到中正大學印度學生每週固定在學校打板球並且希望成立中正大學的第一個板球社,回憶起年少時對板球的狂熱,決定支助本校成立【中正板球社 (CCU Cricket Club)】。經過三個多月的籌備後,我們終於於 4 月 12 日舉辦了一場臺灣前所未有的由大學舉辦跨國板球友誼賽,並且同時塔塔顧問服務公司捐贈經費補助板球社的成立。為了此活動,本中心特製【中正塔塔板球紀念模型】致贈塔塔董事長。結合運動,本次活動亦展現臺印的不同民俗風情。臺灣傳統的三太子祈福及擊鼓團體表演讓開幕更顯隆重。印度表演團體以愛情之神 Krishna 和其太太 Radha 之間的愛情故事舞蹈,使中正大學的棒球場,充滿了既活潑又古典的印度音樂 Radha Kaise Na Jale。當天也吸引了在地的世新電視台和各報章雜誌記者紛紛來體驗此在臺灣難得一見的板球友誼賽。活動中我們更邀請了本地的「老大人動動班」社團的長輩一同前來體驗板球,現場亦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為臺印的文化交流,寫上美麗的一頁。
圖 5:印商塔塔捐贈中正大學與板球友誼賽
印度大廠馬興達 (Tech Mahindra) 總公司於 2020 年 9 月 8 日於線上與中正大學臺印 AI 中心洽談未來合作。達成共識後,隨即該司臺灣分公司董事長 Ashwin Pershad 於 2020 年 9 月 18 日蒞臨中正大學,並且於參訪我校各項研究項目時被傑出的研究成果所感動。回去後,立刻著手簽署中正大學臺印AI中心與馬興達公司合作意願書 (MoU)。2020 年 12 月 28 日本校北上於 Tech Mahindra 在 101 大樓的辦公室共同簽署 MoU 並與該司印度總部創客基地 (Makers Lab) 辦公室主任 Nikhil Malhotra 一起討論合作議題。MoU 主要以四大領域作為先期合作,包含人工智慧、智慧農業(含竹科技)、太空科技(含無人機)、量子計算等。Tech Mahindra 與中正大學達成共識,將於本校建置全球第九個創客基地,也是在臺灣的第一個。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建置創客基地 (Makers Lab),期初將以實習計畫的方式進行,包含 (a) 以衛星影像分析的方式評估農作物(如竹子)在特定區域內經過多年之後的變化,(b) 以無人機拍攝的方式,進行智慧農業,尤其需要解決電池續航力的問題,(c) 智慧遠距醫療以及(d) 運用 XR 科技於智慧家庭的 AIoT 應用。本中心希冀中正馬興達的創客基地 (Makers Lab) 將成為臺灣優秀的人才培育孵育機構,造福本校與臺灣其他大學的師生。
圖 6:臺印 AI 中心與馬興達國際科技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臺印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成立近三年,我們胼手胝足成功達成許多重要的里程碑,希冀未來能創造更多的合作契機,使臺灣與印度的各界專家學者與學生均能受惠。
- 作者:熊博安副主任、許琇君經理(國立中正大學臺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
- 海科中心亮點介紹:臺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