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科研趨勢

:::
  • 國家: 菲律賓 Philippines
  • 主題: 環境防災 (Environment & Disaster Reduction)

圖:菲律賓防災科技(橫幅圖)

 

趨勢要點
菲律賓位處太平洋火環,國家內部天然災害眾多,時常受颱風、豪雨、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天災影響。透過不斷研擬災害預防政策,並尋求國際合作,菲律賓政府正努力地發展其災害應對措施,以期降低災害損失。

 

章節段落:|重要單位自然概況國家政策技術應用臺菲合作國際合作總整表格

 

重要單位


 

自然概況

菲律賓位處東亞島弧,由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民答那峨島各島群組成,為太平洋火環之活動範圍。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菲律賓極易受到天然災害的侵襲。菲律賓政府在《國家災害應對計畫》(National Disaster Response Plan, NDRP) 制定之時,將其國家內部災害概略分為地震及海嘯、氣候災害、恐怖主義三種,除恐怖主義為人為災害外,其餘皆為天然災害,足見天然災害對菲律賓的深遠影響。

 

天然災害中,水患可說是菲律賓最為困擾的災害。2024 年的凱米 (Gaemi) 颱風和同年度的季風都為菲律賓帶來了強降雨,前者引發土石流造成至少 12 人罹難、60 萬人流離失所,後者則在民答那峨島上造成淹水。另菲律賓也因地處太平洋火環帶,使得地震、海嘯、火山等也對其影響甚鉅。2023 年 12 月民答那峨島因規模 7.4 的地震而受到重創。而據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 (Philippine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and Seismology, PHIVOLCS) 統計,其國內現今至少仍有 24 座活火山。最近一次受到關注的火山活動為 2024 年 6 月,菲律賓坎拉翁 (Kanlaon) 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菲國政府高度懷疑該火山有噴發可能,正密切監測其動態。在多樣且影響重大的災害之中,菲律賓也不斷地進行政策研擬和國際合作,期望能改善其國家災害應對,降低損失。(中央社,2024)(Earth.org,2024)(Reuters,2024)。

​​​​​


 

國家政策

《2023-2028 菲律賓發展計畫》(PDP 2023-2028)
《2023-2028 菲律賓發展計畫》(Philippine Development Plan 2023-2028, PDP 2023-2028) 由菲律賓政府各部門組織並研擬而成,希冀藉以達成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國家級建設計畫。該版本為《2017-2022 菲律賓發展計畫》(PDP 2017-2022) 的修正和延續。在最新一版文件中,菲律賓政府認為經歷新冠肺炎後,更應重視教育以及基礎建設的發展,使得人民能夠更為簡便地獲取相應資源。而氣候變遷造成地天災雖早在前一版中已提及,但仍為新版政策中菲律賓政府認為應重視之課題。在應對天然災害上,菲律賓政府希望透過政府和非政府單位之間的合作,以廣佈災害相關知識和防災作為。除此之外,也希望透過建立社區型態的防災體系,以更有效的達到防災成效。(PHCC,2023)

 

《2020-2030 國家減災及管理計畫》(NDRRMP 2020-2030)
2020 年,菲律賓國家災害風險減緩與管理委員會 (NDRRMC) 發佈《2020-2030 國家減災及管理計畫》(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plan 2020-2030, NDRRMP 2020-2030),其為《2011-2028 國家減災及管理計畫》(NDRRMP 2011-2028) 的更新版本。文件中指出,菲律賓聚焦氣候和災害風險,並結合減少災害風險和管理 (DRRM)、氣候變遷調適 (CCA) 和人身安全等議題進行規劃。菲律賓政府希望能夠建立更好的災害和風險管理政策,並將此計畫推行至全國,依計畫確實執行檢討、監測、評估及回報等災害預防事項。

 

《災害復原計畫指引》(Disas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Planning Guide)
2020 年,菲律賓國家經濟及發展局 (Nation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 NEDA) 發佈《災害復原計畫指引》(Disas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Planning Guide),提出針對為國家、區域和地方各層級較為簡化的災後復原總體架構和規畫參考,並以較不具體的防災對策以便其可應用於任何類型的災難並適應不同程度的災難。文件中也表示,菲律賓應當在防災項目上,考量到弱勢、貧窮、性別、跨文化、永續、地方治理等不同議題框架下所產生的災害風險及管理問題。

 

《國家災害應變計畫》(NDRP)
菲律賓國家災害風險減緩與管理委員會 (NDRRMC) 發布《國家災害應變計畫》(National Disaster Response Plan, NDRP),針對國內各種不同災害所提出因應的相關文件。最新 2022 年版主要針對三個不同類型的災害做出應對方法:地震及海嘯、氣候災害、恐怖主義。計畫主要希望菲國以一致的方式,消除地方和中央在災害管理上的落差,增加對災害的管控以及應變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災害帶來的國家成本。在其文件中,此計畫將警報等級以及應對等級皆分為白、藍、紅三級,以白色為最低,紅色為最高。在最高級的警戒下,屬於全國動員程度,應由國家聯合地方合作進行災害應對以達到最佳成效。

 

《災害風險減少及管理法案》(DRRM Act)
2010 年,菲律賓發佈了國家第 10121 號法案,又稱《災害風險減少及管理法案》(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DRRM Act) 為菲律賓的災害風險減少及管理事務訂下框架,並且說明成立「菲律賓國家災害風險減緩與管理委員會」(NDRRMC) 目的。法案中也界定了國家、區域和地方災害風險管理委員會實施細則和條例及其各自的職權。

 


 

技術應用

天氣監測 (Weather Monitoring)
2024 年 7 月,菲律賓科技部先進科學及技術機構 (DOST-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DOST-ASTI) 執行「藉由科技強化社區鄉里計畫」(CEST Program),於卡莫納市 (Carmona City) 和卡拉巴松地區的兩個村莊佈建「自動化雨量儀」(Automated Rain Gauge, ARG) 及「水位監控系統」(Waterlevel Monitoring System, WLMS)  系統,來強化地方政府監測天氣變化的能力,提高當地居民面對災害的意識,來達到災防及減災的效果。

 

2022 年 2 月,該計畫就已先在卡拉加區安裝,由於設備透過太陽能發電,長久積垢導致不良及損壞。經菲律賓科技部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DOST-PAGASA) 技術人員進行維修以確保防災的監測與傳播正常。(菲律賓國家通訊社 PNA,2024)(菲律賓科技部 DOST,2024)(菲律賓科技部 DOST,2022)
 

PhilSensors 監控雨量及水位網站 畫面截圖 © 菲律賓科技部先進科學及技術機構 (DOST-ASTI)

圖:PhilSensors 監控雨量及水位網站畫面截圖 © 菲律賓科技部先進科學及技術機構 (DOST-ASTI)

 

2024 年 5 月,菲律賓科技部 (DOST) 與瑪布亞大學 (Mapúa University) 工程團隊於布拉坎地區部署「本地天氣監測系統」(Localized Weather, Environment, and Hydroment Monitoring System, WEHLO),該計畫由菲律賓科技部工業、能源、新興技術研發委員會 (DOST-PCIEERD) 補助。系統功能為不僅於天氣預報還有暴雨引響,分析洪水、土石流、危險區域及持續時間。WEHLO 系統提供對象主要為當地政府單位 (Local Government Units, LGUs) 及其災防及管理辦公室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s),亦可提供其單機構或私部門,進行客製化的天氣及災害資害之所需。(菲律賓國家通訊社 PNA,2024)

 

快速地震損害評估系統 (REDAS)
2022 年,菲律賓火山地震局  (PHIVOLCS) 開發「快速地震損害評估系統」(Rapid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System, REDAS) 軟體,可模擬地面震動、液化、山崩和海嘯等地震災害,亦可以計算地震對物理損壞、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影響。雖起初該系統主要為評估地震影響而開發,但目前其亦寫入其它水文災害如洪水、風暴、強降雨等造成的山體滑坡或類似災害。REDAS 系統目前也帶入了「強風影響預報工具 (SWIFT)、洪水損失評估工具 (FLOAT)、海嘯模擬和影響評估模組 (TsuSIM)、作物損失評估工具 (CropDAT)」,對於災害所造成的農作物損失亦可進行相關評估。REDAS 另有地震和海嘯警報模組 (ETAM),使用者可以在該模組中以將近及時的程度獲取地震資訊。目前菲律賓國內共計有 71 個省、21 個城市/直轄市、30 所國立大學和學院 (SUC)、67 家私人公司、10 個非政府組織和 5 個政府機構接受了 REDAS 軟體使用培訓。該軟體的使用和培訓皆為免費。有興趣的使用者需要與 PHIVOLCS 簽訂協議備忘錄才能使用軟體和培訓。

 


 

臺菲合作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NSTC)
2020 年 12 月科技部(今國科會)展開「臺菲火山海洋颱風地震雙邊合作計畫」(Volcano, Ocean, Typhoon, and Earthquake;VOTE),透過整合海上和陸上資料,以求更全面地了解馬尼拉隱沒帶的演化過程,將研究成果能用於後續學術研究及防災等相關應用。

 

2022 年 12 月,於馬尼拉舉行「第 8 屆臺菲次長級科技會議」(The 8th MECO-TECO JSTC MEETING 2022) ,國科會副主委陳宗權致詞時表示,在東協十個國家中,菲律賓的地理位置最接近臺灣,長期以來雙方民間關係頗為密切,尤其臺菲在科技面向的區域合作,對於臺菲整體關係的發展扮演至關重要角色。近年來各國廣受全球氣候變遷衝擊,臺灣持續發揮科技人道救援力量,特別是在科技防救災方面,臺菲已建立深厚的合作基礎。臺菲雙方在會議上檢視「火山、海洋、颱風暨地震」第二期計畫 (VOTE Phase II) 的進度,雙邊合作提升天災預報系統技術,強化防災能力,進而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科會,2022)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致詞時表示,臺灣與菲律賓地理位置鄰近,氣候條件相似,亦面臨全球社會共同的問題,從氣候變遷下帶來的天然災害,乃至於後疫情時代的人文、社會、經濟等各種面向的挑戰,期盼在雙方科研的攜手合作之下,能為雙方人民及全人類帶來更大的福祉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國科會,2023)
 

圖:第 8 屆臺菲部長級科技會議 2023 年 10 月 21 日於菲律賓邦勞舉行 © 國科會-新聞資料

圖:第 8 屆臺菲部長級科技會議 2023 年 10 月 21 日於菲律賓邦勞舉行 © 國科會-新聞資料

 

2020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許樹坤教授與菲律賓展開 VOTE 計畫:馬尼拉隱沒帶的海洋及鄰近陸地上地球物理調查計畫(計畫期程:2020 - 2023),希望透過整合海陸的資料,以求更全面地了解馬尼拉隱沒帶的演化過程,並期望研究成果能用於後續學術研究及防災等相關應用。

 

2016 年起,國科會與菲律賓合作進行 VOTE 計畫:改進劇烈天氣、海洋氣象、以及短期氣候預報能力(第一期計畫期程:2016 - 2020;第二期計畫期程:2020 -2023)則透過我國中央氣象局(現為中央氣象署 CWA)與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PAGASA) 之合作,臺菲雙邊大學教授的參與,加強觀測資料之應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之發展以及增進對颱風移動及結構與強度變化之了解,提升兩作業單位對颱風監測預報能力。針對天氣預報集相關科技運算系統、臺菲天氣監測及運算系統模型校正、天氣預報系統問題調整等方面進行合作。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TORI)
國科會 VOTE 計畫分別在 2021 與 2022 年使用國研院海洋中心 (Taiwan Ocean Research Institute, TORI) 的「勵進研究船」,完成兩個臺菲國際合作航次,收集的資料包含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火花放電反射震測、海底地震儀與水深等多項海洋地球物理資料。菲律賓斷層位處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曾發生規模 7 以上之大地震。然而斷層在海域的延伸分布仍不清楚。藉由使用國研院海洋中心 (TORI) 所建置之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系統調查菲律賓斷層可能的海域斷層分布及海域地質構造,獲取足夠的海域地層資訊,亦透過臨時海底地震儀觀測網監控 2021 年 3 月底至 2022 年 3 月中菲律賓呂宋島鄰近區域的地震活動概況,將地震觀測網的範圍由陸上拓展至外海,並有效提升地震定位的精確度。透過整合陸上與海上之地震站資料,更完整剖析目標區域的地底構造。(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2023)(國家實驗研究院,2023)
 

臺灣與菲律賓研究團隊透過勵進研究船,完成菲律呂宋島西側近海的海上調查

圖:臺灣與菲律賓研究團隊透過勵進研究船 LGD2302 航次完成菲律呂宋島西側近海的海上調查(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科研亮點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NCDR)
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 協助執行國科會「智慧災防新南向」計畫,以輸出臺灣之防災科技、經驗與管理為出發點,全方位發展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間的互動,以促進區域防減災之交流發展與合作。同時也展現臺灣科技人道援助的新模式,並定位我國在區域內災害防救的重要位置,創造未來價值,菲律賓為防災科技輸出之重點對象之一。

 

2019 年 12 月,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於菲律賓怡朗市長辦公室,與怡朗市 Jerry Treñas 市長、菲律賓國家防災韌性委員會 (National Resilience Council, NRC) 及馬尼拉天文台 (Manila Observatory, MO),合作共同簽署防災合作協議,及正式啟用怡朗市災害情資網,四方同意藉由水災與地震為基礎之防災監測,逐步建立防災技術之交流分享。目前已於怡朗市 25 處裝設地震儀與雨量計,透過即時監測雲端技術,提升怡朗市防災能力。

 

完成簽約儀式後,災防科技中心蘇文瑞博士利用怡朗市災害情資網舉行教育訓練,逐項說明如何運用災害情資網取得即時防災資訊,以輔助防災決策。怡朗市災害情資網現階段除即時雨量資料外,並已彙整即時地震資料、颱風預測路徑、雷達回波資料、PM2.5 空污資料等,後續將協助逐步建置防災資訊以協助減災規劃與災害應變。兩位校長針對系統中如何整合即時監測數據、CCTV 影像、決策形成方式與資訊分享機制進行詳細詢問。經展示說明與實際線上操作後,與會人員明確表示十分期待經由災防科技中心的造訪與協助,能實質增進當地民眾的福祉。(科技部,2019)

 

當菲律賓受梅姬颱風重創,臺灣能持續幫忙監測災情狀況,是相當成功的區域防災合作。這讓菲律賓怡朗市長 Jerry Trenas 在 2020 年與澳洲共同主辦的亞太減災夥伴論壇時,和國際分享臺灣的整合式災害情資決策系統對怡朗市的協助。

 

災防科技中心受科技部(今國科會)及 APEC 秘書處補助計畫的支持,選擇菲律賓怡朗市一個易淹水的貧困社區進行減災及社區改造,協助田間排水、提供優良的種子和耕種技術,實際幫助當地居民種出比臉大的向日葵,讓當地變成遠近馳名的打卡景點,同時產出的蔬菜,也為當地容易受災的弱勢居民提供了較多元的營養和自力更生的機會,在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當地許多工作機會減少,然而居民學會的耕種技術也能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溫飽。災防科技中心在其中也持續保持與當地市政府順暢的溝通,是跨界公私部門合作的典範。(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2022)

 

農業部 (MOA)
2024 年 5 月,農業部農村水保署 (ARDSWC) 與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 (MECO) 簽署「山崩與土石流災害研究合作瞭解備忘錄」(2024 Taiwan-Philippines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Research Cooperation MOU Signing Ceremony),合作範圍包括水土保持技術、地質災害研究、氣候變遷影響評估與調適策略,以及高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等領。雙方將透過共同辦理討論會、工作坊和教育訓練等合作項目,強化臺菲兩國在山崩及土石流災害管理領域的研究與合作。

本次簽署受我國駐菲律賓代表處 (TECO in the Philippines)、農業部 (MOA)、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 (MECO)、菲律賓科技部 (DOST) 及菲律賓火山地震局 (PHIVOLCS) 等多方支持及見證下完成簽署儀式。(農業部農村水保署,2024)(農業部農村水保署,2024)(中央社,2024)

 


 

國際合作

澳大利亞 (Australia)
澳洲政府與菲律賓在災害上有諸多合作及援助計畫。如澳洲政府菲律賓災害復原和應變提供金援。2006 年時,澳洲增加 3,200 萬菲律賓披索協助菲律賓進行風險減災。由「澳大利亞政府地球科學中心」(Geoscience Australia) 攜手「菲律賓國家災害協調委員會;NDCC」(現為國家災害風險降低與管理委員會;NDRRMC)、「菲律賓火山和地震研究所」(PHIVOLCS) 及聯合國發展計畫署 (UNDP) 進行有關菲律賓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快速地震損害評估系統 (REDAS)、災害高風險地區之相關測繪評估 (Ready Project) 等計畫。(澳洲駐菲律賓大使館,2009)

 

2019 年,澳洲再度與菲律賓加強雙方於天災合作上的關係。澳洲於 2019 年起三年間,投入共計 900 萬澳幣於菲律賓的天災相關建設上。其中 650 萬澳幣將用於光探測和測距 (LiDAR) 技術,建立更準確的馬尼拉大都會風險概況,以模擬災害對人員傷亡、房屋和關鍵基礎設施損壞的影響和農作物損失。另 250 萬澳幣將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合作,協助 NDRRMC 在 12 個月內利用現有和可用數據繪製大馬尼拉地區的災害和脆弱性地圖。(澳洲駐菲律賓大使館,2019)

 

2021 年,在超級颱風萊伊 (Rai) 肆虐後,澳洲政府又供給了 500 萬美元予菲律賓國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紅十字會等)以及澳洲駐菲律賓的各非政府組織進行相關的災後重建以及人道救援工作。(澳洲外交部,2021)

 

2023 年,來自菲律賓 12 個省和地區的 160 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參加由澳洲政府、菲律賓內政和地方政府部 (DILG) 以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 (UNDP) 主辦的首屆年度「加強政府單位和增強地方能力以應對災害和氣候變遷」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s and Empowering Localities against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 SHIELD) 利害關係人論壇,其主題為「現實中的地方復原力:結盟,社群賦權」,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等棘手問題時,需要團結、協作和增強當地社區的權能。SHIELD 計畫為澳洲政府的一項倡議,也是一項多年合作夥伴關係,利用氣候和災害數據為風險分析計畫提供訊息,促進地方層面抗災行動的資源配置和推廣,並倡導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制定更具響應性的抗災建設政策。透過加強國家預測、規劃、應對災害和氣候變遷不利影響並從中恢復的能力,可以減輕社區影響,保護生命和生計。(聯合國開發計畫署 UNDP,2023)

 


 

菲律賓-防災科技發展綜整

主要負責單位/機構政策及合作計畫
菲律賓競爭委員會 (PhCC)

《2023-2028 菲律賓發展計畫》(Philippine Development Plan 2023-2028)

菲律賓國家災害風險減緩與管理委員會 (NDRRMC)

《2020-2030 國家減災及管理計畫》(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plan 2020-2030)

《國家災害應變計畫》(National Disaster Response Plan)

菲律賓國家經濟及發展局 (NEDA)

《災害復原計畫指引》(Disas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Planning Guide)

菲律賓內政部 (DILG)

《害風險減少及管理法案》(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菲律賓科技部 (DOST)

菲律賓科技部先進科學及技術機構 (DOST-ASTI)

菲律賓科技部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DOST-PAGASA)

藉由科技強化社區鄉里計畫 (CEST Program)

自動化雨量儀 (ARG)

水位監控系統 (WLMS)

PhilSensor 監控網站

菲律賓科技部工業、能源、新興技術研發委員會 (DOST-PCIEERD)

瑪布亞大學 (Mapúa University)

本地天氣監測系統 (WEHLO)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NSTC)

菲律賓科技部 (DOST)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PAGASA)

中央氣象局(現為中央氣象署;CWA)

台灣海洋研究科技中心 (TORI)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臺菲 VOTE 雙邊國合計畫 : 馬尼拉隱沒帶的海洋及鄰近陸地上地球物理調查

 

臺菲 VOTE 計畫:改進劇烈天氣、海洋氣象、以及短期氣候預報能力

農業部 (MOA)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ARDSWC)

菲律賓科技部 (DOST)

菲律賓火山地震局 (PHIVOLCS)

山崩與土石流災害研究合作瞭解備忘錄 (2024 Taiwan-Philippines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Research Cooperation MOU)

菲律賓內政和地方政府部 (DILG)

澳洲政府 (Australian Government)

聯合國發展計畫署 (UNDP)

加強政府單位和增強地方能力以應對災害和氣候變遷計畫 (SHIELD Programme)

澳大利亞政府地球科學中心 (Geoscience Australia)

澳洲國家發展署 (AusAID)

聯合國發展計畫署 (UNDP)

菲律賓國家災害協調委員會 (NDCC)*

菲律賓國家災害風險降低與管理委員會 (NDRRMC)

菲律賓火山和地震研究所 (PHIVOLCS)

快速地震損害評估系統 (REDAS)

Hazards Mapping and Assessment for Effective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READY Project)

 

關鍵字:#菲律賓  #環境防災


 

參考及引用來源:

菲律賓資料來源

 

各國資料來源

 

其他資料來源

 

我國資料來源

scrollToTop